啊,美麗的艾司蒙是攝政時期的007詹姆斯龐德。原來,英國的秘密情報工作其實淵遠流長,后來又由她的殖民地發揚光大,君不見美國幾乎用ClA干預全世界的每個政府。
這本書的特別,在其綿綿密密的描寫,作者力求在氣氛上仿古,例如:“啊,因為你同情我,所以……”現代人聽起來會覺得很“娘”,乍看會覺得拖慢節奏、有點不耐,可是后來會同意她的慢慢堆砌是形式上的完整,借以表現時代的精神,攝政時期的一切就是這樣的壓抑和講求表面,一切力求proper(符合禮儀、中規中矩),可是夜里、暗地里則壞事、怪事做盡,連外語都有一套規矩,例如:女性貴族只要生下繼承人,即可有入幕之賓。還有整個寫作筆法,伏筆處處,大家肯定都會在看完書之后回頭再咀嚼每個時間點、每個人的對話,例如到很后面才知道蘭福特公爵出現在調查庭的原因。
它的用詞、氣氛的營造到整本書的形式都與書名Captives of The Night《夜的囚犯》相互呼應,夜是黑暗的,所以作者什么都不點明,只是描寫、再描寫,讓讀者自行體會,給人被抓住captive的感覺,好像什么都沒抓住卻又掙不脫,正符合了中文的剪不斷、理還亂的氛圍,但,那也正是“愛情”的解釋:漫無理性的黑暗中一抹不確定的光,唯有抓住它讓它引導人真正向上、走出困境。愛情是人唯一的救贖。
當然人更不能沒有欲望,因為有欲望才有得到之后的快樂。作者在這方面的著墨之深,與用詞用字之美,讓人贊嘆,例如:因羞愧而小小的死了十次,再因深沉的愉悅又死了另外的十次。其實以它的濃度,我真覺得這本書應該賣任何書的兩倍價錢(或許《惡棍》、《惹禍精》除外),原諒小編,反正我每做一本就瘋狂愛上它,甚至想要大叫:給我第十三章,其馀免談。想來艾司蒙名列“后宮寵男”首選,畢竟不是浪得虛名。
它和克莉斯汀?菲翰的《雨林深處》有一個地方又相通:“感應”是動物之間很基本的覺知,用氣味感覺到另一半的存在。這是有生物上的科學根據的,國家地理雜志的一個節目曾做實驗,讓一位男士聞嗅六個女生穿著睡了幾天的T恤,他選出來的是基因與他個人差異最大的一個,因為這樣他們的子女才有更強、更好的基因生存下去。接吻也是近距離用鼻子聞嗅對方是否是與自己的基因最搭配的人/動物。
它也讓人想起阿嘉莎克莉絲蒂的《東方快車謀殺案》,死者壞事做盡,人人得而誅之。每個人都有理由害死畢樊世,也都各自伸出了一只手把他朝死亡之路推去。最有趣的是,竟在“北美館”展出的“美好年代”畫作介紹中看到書中畢樊世對法國官方很少判女士重刑的佐證:
十月三十日中國時報:奇斯林——沙發上的裸女,永恒的女性解放!澳銈冞@些急于想成為男人的女人啊,你們是不滿意自己實際的命運嗎?你們還要什么?你們左右我們的判斷力,立法者和行政官已臣服在你們腳下。你們的專橫是我們的力量唯一無法對抗的,因為那是愛的專橫,而且是本性的所為。為了那真正的本性,因此你們保留隨心所欲的本性!边@是一七九二年法國大革命期間,“巴黎公社”檢察長喬梅特面對一群解放后身穿男性服裝的婦女發出了半帶譴責、感嘆、欣賞的溫情話語。舉世承認,法國人是最浪漫多情的民族,尤其男人格外風流,但如果沒有善解風情的法國女人,男人豈能孤掌自鳴?
外曼開展視野,處處可以得到好作者考證精確的證據,有趣又過癮。
此外,譯者翻譯期間曾一再與編編討論幾個重要名詞的譯名,例如出現在第三章的inquest,根據MSN Encarta Dictionary的解釋,inquest:formal investigation:an official inquiry in front of a magistrate,coroner,or jury into thefacts of a case such as a sudden unexpected death。那是一種“正式的調查”,現場會有治安官、檢察官/驗尸官(稍后解釋)或陪審團,借以調查例如意外死亡之事件的真相。它類似現在的聽證會,但譯為聽證會似乎太現代,因為作者的確是用了較古典的詞,就是刻意要經營historical的感覺,所以考慮再三選用“調查庭”,也希望可以用法“庭”的感覺表達那種肅穆與嚴重性。
而coroner這個字,現在是專指醫學檢驗尸體者,但在當時是“負責調查狀似非自然原因死亡之案件的政府官員”(official who investigates suspicious deaths:a public official formerly responsible for investigating deaths that appear not to have natural causes. Coroners are now largely replaced by medical examiners.)這只是我們討論的少數舉例,因為我們都想把它做最好的呈現。真想對雀斯說:You’ve out done yourself ,AGAI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