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離別曲》這個故事的意念最早浮過我腦海時,我想寫的是童年和命運。當時,還沒有韓坡、李瑤、夏薇和顧青這些角色,我只是想寫一段植根于童年的愛:兩個小孩因為一次鋼琴比賽的勝負,從此有了不一樣的命運。當他們長大之后,命運也造成了兩個人之間不可逾越的距離……
有了這個意念之后,人物角色才一個個出現,而且跟我原先的構想不一樣。把韓坡和李瑤連在一起的夏綠萍,是我后來才想到的。夏薇所占的比重,原本也沒這么多,徐幸玉和杜青林、胡桑和林孟如,還有顧青,都是自己慢慢在故事中活出來的。
構思一個小說的時候,作者是上帝,他喜歡寫什么題材都可以。小說開始以后,作者便成了局外人,他以抽離的身分去看這個故事和里面的人,一切都有了自己的生命,情節會逐漸形成,所有的人物都好像真有其人。
以前我會投入我寫的小說里,變成一分子,有時甚至會因為某段情節而感到鼻酸。這一次寫《離別曲》,我冷靜了許多,讓自己客觀一點去看整個故事。惟其如此,我才能夠更了解我筆下的人物。
愛情是人生最荒涼的期待與渴求。明白了這種荒涼,反而幫助我從自己的小說跳開來,去看故事里的悲歡離合,去看韓坡、李瑤、夏薇、顧青、徐幸玉、杜青林這幾個當時年少的人,如何在動蕩不安的愛情里尋找自己的出路。
在小說里出現的“銅煙囪”餐廳其實早已經不存在了。兒時,我的確去過這家餐廳,而且是我老師帶我去的,她就住在餐廳旁邊的一幢公寓里。那天,她告訴我,餐廳附近有個龍虎山,龍虎山發生過一宗情殺案,很多年前的事了……
寫小說的人,往往可以將時光倒轉,重新安排人與地。我的老師并不是鋼琴老師。然而,任何我夢想的事情都可以由我的小說去代我完成。現實卻又是另一回事。
也許我們都同情韓坡和夏薇,但是我們或許更想成為李瑤、顧青,甚至是杜青林。我們憐憫弱者,卻希望成為強者,在一段關系里,成為最幸福的那個人,能要求一切,也能把欲望變成真實。要是能夠這樣,該有多好。
羅洛·梅的《自由與命運》是我非常心愛的一本書。第一次看的時候,簡直是驚心動魄。每一次看看,我都會有一番新的領悟。命運并不等同于宿命,不是塔羅牌,也不是早已注定。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生于那里或死在何處,但是還有許多事情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的。比如說:愛或不愛一個人。命運限制了我們的渴求,自由就是能夠超越這些限制。
這部小說里的幾個主角都太年輕了,還沒能超越自身種種的限制,也許正因為如此,才會有悲劇,待到一天,當他們成熟了,累積了更多的智慧,回顧以往的歲月時,或許會有覺醒。
去愛,本來就是一件百般艱難的事。愛里有天堂,愛里也有地獄。愛里有榮美,愛里也有痛楚。我是個害怕離別的人,卻無可奈何地要面對離別。我不是夏娃,卻相信自己被逐出了伊甸園,總是在尋覓我的天堂。
天堂何處?也許正如韓坡所想的,那不過是一種天生的醉夢。
從前,每完一部小說,我會問自己:“我是哪一個角色?”也許每個都有一點吧。這一次,我不是任何一個角色,我只是個讀者,帶著同情的目光去看這場青春的祭祀。
小說里那枚10法郎的銅板,到底是揭示命運還是宿命,便要留待韓坡自己去發掘了。
二OO二年七月十日
于香港家中